健康教育
健康宣传
康复医学科-玉环康复诊疗中心
您现在所在位置: 网站首页 健康教育 健康宣传 健康宣传

梅雨季节,体内湿气重,吃辣能祛湿吗?

2025年07月01日 浏览量: 作者: 文章来源:健康浙江

“一川烟草,满城风絮,梅子黄时雨。”每年6月间梅雨季节,空气湿度增大,雨水增多,让人感觉闷热困乏、湿气缠身。听说吃点辣的能祛除体内湿气,是这样吗?

 

在中医理论中,“湿”属于六淫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之一,既是外感病邪,也是内生病理产物。

 1.png

外湿

多由气候潮湿、久居湿地、淋雨涉水等外界湿邪侵袭人体所致,易困遏肌表、阻滞经络。梅雨季节带来的湿气当属外湿。

 

内湿

多因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水湿停聚体内而产生。过食肥甘厚味、生冷油腻,或思虑劳倦过度损伤脾气,是内湿生成的关键原因。



湿邪致病,常表现为身体困重、头重如裹、关节酸痛、脘腹胀满、食欲缺乏、大便黏腻不爽、舌苔厚腻等症状。

2.png

辣椒在中医属于辛温之品,归脾、胃经。

其辛温之性有助于开泄腠理、促进发汗,使困在体表的湿邪随着汗液排出体外,类似于淋雨后喝一碗热辣姜汤能够驱寒散湿;

其温热之性有助于振奋中焦阳气,温通经络,促进体内气机的运行和水液的代谢,化解一部分停滞的湿浊,如冬日晒背可驱散体内的湿寒凝滞;

另外,适量辛辣能刺激食欲、醒脾开胃,对水湿的运化有间接地辅助作用。

 

由此可见,适当吃辣对祛湿确有帮助,但也有其局限性:

主要适用于“寒湿”或“外感湿邪初期”,如表现为怕冷喜暖、脘腹冷痛胀闷、口淡不渴、大便稀溏、舌淡苔白腻等的寒湿困脾,或淋雨受凉后出现的恶寒发热、头身困重酸痛、无汗或汗出不畅等。

而对“内湿”(尤其是脾虚、湿热导致的内湿)效果有限,甚至会损伤脾胃之气,削弱运化能力,反而导致湿邪更甚。

在中医看来,无论是隐居横塘的贺梅子,还是“住近湓江地低湿”的白居易,抑或“一蓑烟雨任平生”的苏东坡,都不妨来上一碗热乎乎的胡辣汤,辛温散寒。

而对于脾胃虚弱,湿热体质的人,一顿热辣火锅下肚,只会加重体内湿浊和热象,换来满脸痘痘和更加沉重的身体。

 

“诸湿肿满,皆属于脾”。梅雨季节,真正的祛湿之道,在于固护脾胃、合理饮食、规律运动、改善环境,必要时在中医辨证指导下精准施治

 

1、饮食上选择

健脾益气、利水渗湿的食物

如薏米、赤小豆、茯苓、山药、芡实、小米、糙米、冬瓜、南瓜、丝瓜、鲫鱼、生姜、陈皮等。远离“生湿之源”,如生冷寒凉、油腻肥甘、过甜食物,勿过度饮酒。

3.png 

中医食谱:薏米山药粥

材料:大米100克,薏仁50克,山药50克。

做法:将大米、薏仁和山药洗净后加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旺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成粥。

功效:温和健脾,滋阴养胃。

 

2、适度运动

避免久坐不动

规律的运动(如散步、八段锦、太极、瑜伽)能促进气血循环,通达阳气,加速新陈代谢,有利于湿气排出。

 

3、环境避湿

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,注意室内通风除湿,淋雨后及时擦干、更换衣物。

 

4、咨询专业中医师

湿邪复杂,常兼夹寒、热、痰、瘀等,如果湿气症状明显或迁延不愈,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,通过中医辨证,采用中药、艾灸、拔罐等综合疗法进行个体化调理。


地址:浙江省玉环市玉城街道西城路138号 咨询电话:0576-87255457 备案号: 浙ICP备11044650号 技术支持:台州华顶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 33102102331145号